服务范围

—— SERVICE ——

  • 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一个团队的生存、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技术难题、技术瓶颈阻碍企业前行,一起科研可以提供全领域的科学仪器、全行业的专家资源,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助力企业腾飞!

  • 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一个团队的生存、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技术难题、技术瓶颈阻碍企业前行,一起科研可以提供全领域的科学仪器、全行业的专家资源,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助力企业腾飞!

  • 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一个团队的生存、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技术难题、技术瓶颈阻碍企业前行,一起科研可以提供全领域的科学仪器、全行业的专家资源,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助力企业腾飞!

解决方案

—— SOLUTION ——

最专业的品牌服务,为您创作更高的价值
  • 不锈钢纤维填充热塑性导电塑料

  • 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产业化

  • 低温碳化硅薄膜制备和微加工技术转

  • 新型多用途工业色差仪

  • 更多

资讯中心

—— INFORMATION ——

  • 03-12 微构分析测试中心复工通知

    微构分析测试中心复工通知 2020年众志成城,同渡战“疫”保护好自己,就是更好的保护这个世界在此期间,我们依然会坚守岗位只要您有需求,我们就有回应开工大吉,同心同行! 主要业务水质...

  • 03-15 212项成果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展现全国科技...

      3月1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市委书记蔡奇,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等领导为科技工作者颁奖,对他们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的贡献致以崇高敬意和热烈祝贺。  212项成果荣获2018年度北京...

  • 03-14 “固废资源化”等2个重点专项开始申报

    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等2个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的通知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

  • 03-14 基金委发布2019年度科学部专项项目(战略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关于2019年度科学部专项项目(战略研究类项目)申请的通知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管理办法》(2018年9月10日第11次委务会议审议通过),为响应国家自...

  • 03-14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放宽

      银保监会于近日印发《关于2019年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在目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放宽至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

  • 03-14 小微企业税负将实质性下降 年内降准料还有1次...

      近年来,小微企业发展备受监管部门重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接踵而至。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本轮稳增长的关键。”昨日,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 03-14 新兽用生物制品临床试验变更等有关工作的通知下...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新兽用生物制品临床试验变更等有关工作的通知  按照《新兽药研制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已批准的兽药临床试验如需延期,应向原批准机关申请延期;如发生试验方案内容等变更,应向原批准机关报告...

  • 03-14 2019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通知下...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委、局)、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财政局,黑龙江省...

  • 03-11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谈“基因编辑”:将出法规约束...

      今天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今后将继续出台文件法规引导和约束科研活动,“让科学界多一些理性的人、知道敬畏的人、规规矩矩的人,少一些为了名利甚至于个人感觉,而无顾...

  • 03-08 科技部部长谈减负,哪些与你相关?

      “我们会尽力为科研人员减负”——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回应科技界委员关切  “我不是来给大家讲政策的,政策你们研究得比我还熟,我就是来听听大家的心里话,有什么顾虑、感受、烦恼。”3月7日下午,科技部部长...

  • 01-08 最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

    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出285个项目(人选)。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3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简·迪安·...

  • 12-19 《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天才少年曹原居首,贺建...

      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Nature)在北京时间12月19日零时发布了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发现石墨烯超导角度的“神童”曹原,以及因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而饱受争议的贺建奎...

  • 12-17 研究:通讯业或将成碳排放大头 专家吁少用手机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两位教授的研究表明,智能手机能对环境造成持续影响,通讯业或将逐渐成为碳排放大头。在研究了包括互联网在内的资讯及通讯科技业(ICT)的碳足迹后,该大学的副教授贝...

  • 12-17 另类点烟器能上飞机?安检员:没戏

    2008年4月7日,中国民航局发布公告,禁止旅客随身携带打火机、火柴乘坐民航班机(含国际/地区航班、国内航班)。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却发现,在不少网购平台上都有“烟盒点烟器”“充电宝点烟器”“手表点烟...

  • 12-17 日本研究发现促进肝脏再生的大脑信号机制

    日本东北大学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肝脏受损时大脑发出信号紧急促进肝脏再生的机制。这一成果将有助临床更合理地进行肝脏手术以及减少并发症。先前研究发现,肝脏部分切除或肝脏重度受损时,剩下的肝脏细胞就会迅速增殖,...

科研专家

—— EXPERT ——

钱学森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3张)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时,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38-39] 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力学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工作。他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很多研究成果,最突出的是提出了跨声速流动相似律,并与卡门一起,最早提出高超声速流的概念,为飞机在早期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高亚声速飞机设计中采用的公式是以卡门和钱学森名字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此外,钱学森和卡门在30年代末还共 同提出了球壳和圆柱壳的新的非线性失稳理论。[40]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近似”方程。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41] 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41] 航天与喷气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跨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42] 工程控制论 钱学森年轻时照片 钱学森年轻时照片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41] 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39] 其他 钱学森 钱学森 钱学森对系统工程、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

姜伯驹

20世纪60年代,在不动点理论中Nielsen数的计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所创的方法在国外称为“姜子群”、“姜空间”。80年代,运用低维拓扑学的理论和方法,证明了曲面自同胚的最少不动点数等于Nielsen数;并以辫群为工具发现了与高维情形相反,曲面自映射的最少不动点数一般不等于Nielsen数,全面解答了已有50年之久的Nielsen不动点猜想。之后又开拓了Nielsen式的周期点理论,并进一步探索其与低维动力系统的联系。2000-2005年曾任科技部973计划《核心数学中的前沿问题》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张恭庆

张恭庆教授曾在非线性泛函分析及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理论研究中获得了国际领先成果,特别是他建立和发展了孤立临界点无穷维Morse成果,把几种不同的临界点定理纳入了一个新的统一的理论框架,由此又发现了好几个新的重要的临界定理,运用这一理论,得到了一批重要理论成果。其代表作为: 1、Chang, Kung-ching; Solutions of asymptotic linear operator equations via Morse theory Comm. Pure Appl. Math. (1981)693-712。 2、Chang, Kung-ching; Heat Flow and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for Harmonic Maps.Analyse non lineaire, Ann.Inst. H. Poincare,(1989), Vol.6, 363-395。 3、 Chang, Kung-ching,Infinite Dimensional Morse Theory and Multiple Solution

陈佳洱

陈佳洱1986 年被评为我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先后获得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先进个人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和二等奖各三项以及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励。 陈佳洱现任全国政协十届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科院研究生院物理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协荣誉委员、北京市科协名誉主席、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主席以及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IUPAP)执委会副主席、萨拉姆国际研理论物理究中心科学理事会理事等职。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六、七届理事长, 北京市科协五、六届主席以及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 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理事长等职。曾当选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共产党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唐有祺

唐有祺一直从事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研究,为我国晶体结构和结构化学研究做了重要奠基和发展工作。早在50年代就撰文关注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后相继提出和指导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工作,领导开展了蛋白质结构和分子设计研究,以及多肽合成和表征,并历任“生命过程中重要化学问题研究”攀登项目首席科学家”。在载体自发单层分散等研究基础上,又提出建设分子工程学倡议,在攀登项目“功能体系的分子工程学研究”项目,以及在尔后入选的973基础科研项目中任顾问,在此强调了功能意识和组装设计思想,对新形势下的科研工作起指导和推动作用。著有《结晶学》(1957),《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1964),《化学动力学和反应器原理》(1974),《对称图象的群论原理》(1977),《有限对称群的表象及其群论原理》(1979)和《相平衡,化学平衡和热力学》(1984),发表论文400余篇。 1982年“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7年“晶体体相结构与晶体化学的基础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1年“胰蛋白酶和Bowman-Birk型抑制剂复合物系列立体结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06年“使用单层分散型CuCl/分子筛吸附剂分离一氧化碳技术”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以及国家教委等省部级奖九项。 1978年以来,先后担任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委员会主任;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副主任以及第一届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成员;国际晶体学联合会第十四届执委会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晶体学会理事长;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和第九届常委及第九届科技委副主任等职。

黎乐民

黎乐民教授早年从事核燃料配位化学和萃取化学研究,用正规溶液理论解释了萃取过程中惰性稀释剂的溶剂效应;把两相滴定法推广应用到生成复杂萃合物的情况。1977年以后主要从事量子化学和物理无机化学研究。在同系线性规律、双层点电荷配位场模型、分子中的原子与原子轨道、某些麻醉镇痛剂的构效关系等的研究中取得有特色的成果;系统研究镧系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和成键特征以及相对论效应产生的影响,阐明了这类化合物稳定性变化规律的微观机制;发展了四分量、两分量和标量相对论以及非相对论的高精度密度泛函计算方法和程序;提出新的大体系分区计算和局部高精度计算或相对论计算的方法以及接合相对论-非相对论密度泛函计算方法等。研究成果“应用量子化学-成键规律和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还获得过部委省级科技成果奖多项。合作编著有《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上、中、下三册)、《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题解》,《分子对称性群》等研究生教材;其中《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一书得到读者的好评。 黎乐民教授还兼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化学学部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理论与计算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会计算材料学分会副主任;《中国科学》(B辑:化学)执行副主编,《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国化学快报》和《分子科学学报》副主编。

刘元方

刘元方40年来在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领域作过许多开拓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在创立和建设我国第一个放射化学专业的教育事业中作出了贡献。例如1960年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台5万转/分的浓集235U的雏型气体离心机;利用超铀元素重离子核反应首次直接制得251Bk,解决了从几十种元素中快速分离纯Bk的难题,重制了251Bk的衰变纲图等;1994年以来,在生物-加速器质谱学研究中作出了优良成果,研究了尼古丁、MTBE、丙烯酰胺等分子的基因毒性;2001年以来,积极从事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研究。在Phys. Rev. C, Nucl. Phys. A, Nature Nanotechnology, Radiocarbon, Carbon等杂志上发表论文约160篇,著有《放射化学》(科学出版社,1988)、《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等书四种。1986年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现兼任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国防科工委高放射性废物处置专家组副组长等职,国际《放射化学学报》顾问编委。曾任中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会理事长,国际化学联合会(IUPAC)放射化学和核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副主任。

甘子钊

甘子钊兼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十届常委,《中国物理快报》(《Chinese Physics Letter》)主编,中国物理协会副理事长。

周其凤

周其凤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高分子合成、液晶高分子、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质等。在液晶高分子方面,周其凤创造性地提出了"Mesogen-Jacketed Liquid Polymer"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 的科学概念并从化学合成和物理性质等角度给出了明确的证明。此外,还对液晶高分子的取代基效应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得到了有重要科学意义的成果;最先发现通过共聚合或提高分子量可使亚稳态液晶分子转变为热力学稳定液晶高分子两个原理;并发现了迄今认为是最早人工合成的热致液晶高分子等。近年来,周其凤和他在北大的同事们一起,对甲壳型液晶高分子及其在材料结构与性能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在2007年6月于纽约召开的IUPAC高分子会议IUMACRO-07上,他应邀代表其研究小组作了45分钟的大会报告。在《J. Am. Chem. Soc.》 (2003, 125, 6854; 2005, 127, 15481)、《Macromolecules》 (2003, 36, 6565; 2004, 37, 7610; 2004, 37, 2854; 2004, 37, 7188; 2006, 39, 517; 2006, 39, 948; 2006, 39, 4894; 2006, 39, 6887; 2007, 40, 840) 等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已发表学术论文两百余篇;其它主要学术论著有:周其凤、王新久著,《液晶高分子》,科学出版社,1994;周其凤、胡汉杰主编,《高分子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Xin-Jiu Wang and Qi-Feng Zhou: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s》, World Scientific, Singapore, 2004;周其凤、程正迪,《Contemporary topics in advanced 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周其凤、范星河、谢晓峰,《耐高温聚合物及复合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取得中国发明专利3个,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2个,科技部973子项目1个等。 周其凤教授曾经获得1986年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1988年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1988年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中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1997年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01年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化学创新论文奖,2001年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周其凤教授主要社会兼职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教育部化学和化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人事部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兼职教授等以及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东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文兰

文兰是我国动力系统学术带头人,曾主持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动力系统与哈密顿系统》,973 重大项目《核心数学的前沿问题》中的《动力系统》子课题等。 文兰1996年获陈省身数学奖, 1997年获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主要社会兼职有《数学学报》等国内刊物编委,美国《Discrete and Continuous Dynamical Systems》编委,中国数学会理事长。

王夔

王夔是我国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是细胞无机化学开拓者之一。他的课题组在细胞层次上研究无机物的生物效应的化学基础,跟踪细胞应答过程中发生的化学事件,研究它们与病理和毒理过程的关系,从而阐明无机物干预生命过程的机制,研究无机药物。目前,王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稀土元素的生物化学反应和有关细胞化学过程的干预”的研究,目的在于阐明稀土生物效应的化学机制,解释稀土金属离子生物效应的两面性和非线性浓度依赖关系,为稀土农用和药用提供合理基础。此外,他还参加了国家863计划和北京市科技计划的创新药物和中药研究的ADMET研究平台建设,开展了考虑ADMET性质合理设计抗糖尿病无机药物的工作。王夔课题组在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Biochemistry”、“Clin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Biological Inorganic Chemistry”、“Pharmaceutical Researches”、“Journal of Bioinorganic Chemistry”、“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Chemo-Biological Interactions”和“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次,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和三等奖各一次。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年获北京大学蔡元培奖。目前担任“化学进展”和“Frontiers of Chemistry in China”主编。

杨应昌

以基础研究为先导,结合我国资源特点,在探索新相,发现新效应,开发新型稀土磁性材料方面取得一系列在国际上领先的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王丹萍科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张礼和

张礼和院士主要从事核酸化学及抗肿瘤、抗病毒药物方面的研究。自1990年以来系统研究了细胞内的信使分子cAMP和cADPR的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作用于信号传导系统,能诱导分化肿瘤细胞的新抗癌剂,发展了结构稳定、模拟cADPR活性,并能穿透细胞膜的小分子, 成为研究细胞内钙释放机制的有用工具。系统研究了人工修饰的寡核苷酸的合成、性质和对核酸的识别,提出了酶性核酸断裂RNA的新机理,发现异核苷掺入的寡核苷酸能与正常DNA或RNA序列识别同时对各种酶有很好的稳定性,寡聚异鸟嘌呤核苷酸有与正常核酸类似形成平行的四链结构的性质,发现信号肽与反义寡核苷酸缀合后可以引导反义寡核苷酸进入细胞并保持反义寡核苷酸的切断靶mRNA的活性,研究了异核苷掺入siRNA双链中去对基因沉默的影响,为发展基因药物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共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得中国专利3项。 张礼和曾获日本Hoshi University 名誉博士学位(1990年);美国密苏里-堪薩斯大学Edgar-Snow Professorship(1992年); 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9年);国际药联(FIP)Millennium Pharmaceutical Scientists Award ( San Francisco,USA)(2000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年)。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药学学科召集人;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IUPAC, 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委员会委员 (Titular Member);英国皇家化学会高级会员(FRSC)亚洲药化学会主席(1998-1999)及“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ChemMedChem” “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和 “Current Topics of Medicinal Chemistry”编委;《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主编,《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等职。

公司简介

ABOUT US